足球报:本土联赛核心竞争力下降,是短视与急功近利导致的

6月24日讯 《足球报》撰文对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后的发展进程,进行了深度分析。直言俱乐部的急功近利以及产业管理者的目光短浅,是我们核心竞争力下滑的重要原因。
职业化之前与初期,我们自己培育出的球员能立足英超、英冠、德甲、德乙,不仅打主力还能当队长。这说明我们的足球产业在创业最初,尽管全面落后,仍在个体层面有闪光点。但如今呢?尽管“留洋声”如山响,中国球员要走出去,又能获得多少的生存空间?毫无疑问,我们足球产业的“核心技术”层面,学了30年,于球员个体上不进反退。
30年的职业化和产业化,中国联赛的“外援”、“外教”史足可以单独成书。最初,是本土球员和外援“一起踢”,后面是外援“带着踢”,再到“靠着外援踢”。这种本土球员和外援的的关系变化,既是俱乐部层面急功近利的结果,也是产业管理者目光短浅的结果。在后进国家,某种本土产业的“核心技术”,哪里能如此轻易全盘被“竞争对手”把控?最终的结果,不是表面上的“良币驱逐劣币”,而是本土产业从根基上的枯萎。
最可怕的,还不是对外援的“等靠要”,而是对本土球员的深层“鄙视”。谈全华班被群嘲群哄,难道不是鄙视?不仅本方球迷哀叹,他方球迷嘲讽,恐怕就连球员自己也没有真正的信心,可以击败拥有外援的对手。中国足球的勃兴不可能靠随时会离开的超级外援,只能靠真正从教练、球员、比赛的数量积累到质量的“保护性发展”。
谢晖和他的全华班“压着打”,成为了这个赛季中超最有价值的现象。他们还没有击败过拥有外援的球队,也被拥有高阶外援的泰山击溃,甚至可以预见,全华班的大连人很难一直“压着打”,甚至会一场比一场艰难。但谢晖与他的大连人,向中超的固有思维说了“不”。
中国足球正处于青黄不接、内忧外患的最低谷,挤破金元足球的泡沫,带来的阵痛也足够令人沮丧,但减少盲目投资以及合理限制薪资毕竟是良性发展的方向所在。给予中国本土教练、本土球员足够的时间和空间,假以时日,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。只有我们自己的“核心竞争力”开始成长,中国足球产业才有真正健康发展的可能。
- 相关阅读更新时间
- 票务公告:上海海港vs山东泰山的比赛将于5月11日1200开票 2025-05-10 17:41
- 崔康熙:我们内部没任何问题,不像教练和球员有问题那种空穴来风 2025-05-09 18:05
- 媒体人谈费利佩:浙江队未申诉&无裁判报告处罚不符合程序开不了 2025-05-09 18:04
- 崔康熙:王钰栋这个队员非常不错,如有机会肯定给年轻人更多时间 2025-05-09 18:02
- 鲁媒:受济南降雨天气影响,泰山队取消赛前有球训练计划 2025-05-09 17:59
- 媒体人:参照以前中超历史,费利佩类似动作确实有被罚记录 2025-05-09 17:59
- 2025年5月9日1935上海海港vs青岛海牛 2025-05-08 18:57
- U21联赛预赛第一阶段第1轮,上海申花40战胜青岛海牛 2025-05-08 18:56
- 记者:苏亚雷斯和亚泰谈挺久的了,他对这支队伍有认识和了解 2025-05-08 18:51
- 体坛:谢晖下课后,苏亚雷斯很可能本周对河南队前来到亚泰救火 2025-05-07 18:05